158 胡峰:人到中年:失业与恐惧

你好,我是京东成都研究院技术专家胡峰,今天想跟你分享的话题是:人到中年:失业与恐惧。

刚入行的时候,听说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,只能干到 30 岁。过了几年,这个说法变成了 35 岁。如今走在奔四的 “不惑” 之路上,想到如果突然丢了工作,会怎样?还是不免为此有一些惶惑。

人到中年,突然就多了一些恐惧感。

恐惧感:谋生

当你感到害怕丢掉工作时,说明已经不再年轻了,一种为了谋生的恐惧感油然而生。

记得我步出学校后,刚工作满一年,攒下了约一万元的积蓄,然后裸辞了。但只休息了一个月,就开始恐慌起来了。第二个月初,拿着手上的账单计算着,当时在广州,大约每个月的生活成本需要 3000 元。再看着卡上不多的储蓄,不得不从魔幻的虚拟世界回到苟且的现实之中,开始了新一轮的找工作之路。

彼时的恐惧不是失业的恐惧,而是没钱继续生活的恐惧。并不害怕失去工作,是感觉工作随时都可以换一个,要不干嘛要傻乎乎地裸辞呢?所以反倒是想着下次应该多攒点钱才辞职的。而下次是什么时候?当时的我也不知道。

第二次裸辞,已是三年后,这次我不仅想换个工作,还想换个城市,中间休息间隔的时间更长了。辞职好几个月后,我才又在成都开始了找工作。这一次感觉到了,工作没有那么好找,看上去还行也匹配自己的工作并不多,并且工资相对原来的一线城市也整体低了一个档次,但这些也未能让当时的我产生恐惧,仅仅是困惑,看不清前路。

又过了好些年,真的到了中年后,每月都有很多账单要付,贷款要还,再也不会觉得切换工作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,裸辞也早已从我的字典里消失。不随意,但未必会恐惧,只是年龄与处境让我此刻更需要认真地面对和思考这个问题。

中年,每个月比年轻那会儿挣得更多了,职位也更高了,生活变得更安适和稳定,这时真正潜伏着的威胁开始出现:技能的上升曲线可能越过了高点,走入平缓区,甚至也许在以缓慢而不易觉察的方式下降,而我们却安之若素。

但中年,悄然而生的恐惧感,并不是阻止我们再进一步的 “鸣枪示警”,而像是中场的哨声,提醒我们人生的上半场快结束了,短暂的休整之后,就该提起精神开始下半场了。

所以恐惧感不应是一种束缚,而是一种警醒。

无惧感:舍生

假如你在一份工作中,对丢掉工作本身产生了恐惧,那你做工作的形式很可能会走向谨小慎微。

这时工作让你产生了恐惧感,你就将会被工作绊住,只想兢兢业业、如履薄冰地做好份内工作,以保护好自己的位置。但为了保护位置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会是徒劳的,因为恐惧感绊住了你,这样的工作状态,自己也是缺乏信心的,而一个对自己信心不足人,也很难让别人对你产生信心。最终,几乎没有任何办法阻止别人占有你当前的位置。

而偏偏是要对工作的无惧感才能真正释放你的潜力,发挥你的能力,让你能够留在原地甚或更进一步。

作为程序员,我们只有一个位置:专业阵地。这是一个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职业,我们被雇佣并要求成为一名专业人士,所以应该像一个专业人士一样行事。普通劳动者和专业人士的区别在于,普通劳动者主要被动接受指令去执行任务,而专业人士则在其领域内自己生成指令,同时在领域外还会向同事或上级提供来自该领域的输出:专业建议。

普通劳动者是一种劳动力资源,他们保证执行,而专业人士则是保证选择的执行方向是有意义的,执行路径是优化的。作为专业人士,我们需要去坚持和持续地打磨专业力,守住这块阵地。

有时我在想,是专业让人拥有无惧感呢,还是无惧了才能走向更专业?也许,“谋生的恐惧”害怕失去的不过是工作岗位,“舍生的无惧”才能塑造专业的职业生涯吧。

安全感:重生

安全感,是渴望稳定、安全的心理需求,是应对事情和环境表现出的确定感与可控感。

本来丢掉工作并不可怕,如果我们很容易找到下一份工作,并能很快适应变化的话。但现实是,如果是因为经济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失业或技术性淘汰,找下一份工作并不容易,适应这种变化也不轻松。

二十年前,上一辈的中年人,他们从自认为的铁饭碗(国企大厂)中批量下岗了,这是一种社会经济与技术变革引发的批量淘汰。近一点的,如美国 2008 年金融危机,一夜之间失业的也不在少数,而且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找不到工作,这并非专业能力过时的技术性淘汰,而是环境剧变导致的萧条。

而离程序员更近的案例,来自TOMsInsight的深度调查采访,也就是 2015 年的事。

Tony 37 岁,清华本硕,毕业后加入全球知名的 A 记公司中国研发中心工作 11 年,年薪 80 万。在北京东三环,置业豪宅,老婆全职太太,两个孩子。但 2014 年 5 月,A 记公司中国研发中心裁员,Tony 就成为了其中之一。

Tony 作为专业技术人士的价值依然存在,更以百万年薪身价加入著名的互联网巨头 B 厂。但后来,Tony 却无法适应互联网的节奏,感觉工作上周边环境各种 “浮躁”,管理也不 “专业”,只好再度离职。

辞职后Tony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:不能很好地适应互联网公司,外企整体不景气招聘冻结,进入体制内早已过了年龄,创业没有机会和资源,当然也没勇气。而维持家庭高品质生活还需要不小的开支。Tony 在 37 岁这年,学会了抽烟、喝酒,仿佛人生的不顺利,来得稍微晚了一些。

最可怕的失业就来自变革引发的技能性淘汰(如:国企下岗),其次是环境引发的萧条(如:金融危机),再次是技能虽然还有普适价值,但自身却适应不了环境变化带来的改变与调整(如:Tony 的危机)。

Tony 面对的危机还是比较少见,属于个人问题。而金融危机也不多见,面对萧条 “血”(储蓄)够厚也可以撑得过去。只有第一种,技能性淘汰,积重难返。四十而不惑,不过四十岁程序员的悲哀在于,他们拥有十五年以上的经历与经验,有时却在和只有五年经验的年轻程序员竞争同样的岗位。

中年人和年轻人本应在不同的战场上。年轻时,拼的是体力、学习力和适应能力,是做解答题的效率与能力;中年了,拼的是脑力、心力和决策能力,是做对选择题的概率。

年轻时,是用体力和时间积累经历,换取成长与机会。就拿我来说,从年轻到中年我的体力状态变化是:20 岁以前可以通宵游戏后再接着上一天课;30 岁以前连续一个月加班通宵颠倒,睡一觉后就又精神满满;35 岁以前,还能上线到凌晨两、三点,睡上几小时后,早上 9 点又正常上班;35 岁以后,就要尽可能保持规律作息,否则可能第二天就精神不振了。

所以,中年了体力下降是自然生理规律,但和脑力有关的学习能力并不会有明显改变。记得以前看过一篇万维钢的文章讲了一本书《成年大脑的秘密生活:令人惊讶的中年大脑天赋》,其中提到:

跟年轻的大脑相比,中年大脑在两个方面的性能是下降的:计算速度和注意力。其他方面,比如模式识别、空间想象能力、逻辑推理能力等等,性能不但没有下降,而且还提高了。

计算速度和注意力下降应该是对学习力有一些影响的,但丰富的经历和经验应该可以缩短学习路径,更有效地学习。回顾过往,年轻时学习的路径试错曲线要长得多,所以这一点在学习效率上得到了弥补。而从其他方面看,模式识别、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意味着中年人的大脑擅长更多高级的工作技能,所以完全没必要担心 “老了” 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。

缺乏安全感,正是源自变化,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。

环境和人都处在长期持续的变化中,变化总是不确定的,我们没法消除变化,只能把变化纳入考虑,承认变化是永恒的,不确定是长期的。面对这一点很难,难在反人性,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战胜自己人性里的另一面 —— 适应变化,无论世界怎样变化,内心依然波澜不惊,就像大海深处,无论海面如何波浪滔天,深处依然静谧悠然。

简言之,人到中年,转换了战场,重新定位自己的优势,转变核心竞争力,浴火重生,开启人生的下半场。

年轻时,我们打的是突击站,左冲右突;中年了,我们打的是阵地战,稳步推进;如今,我们进入了人生的中场战事。这场战事从谋生的恐惧感开始,给予我们警示;到舍生的无惧感,让我们摆脱束缚,整装待发;最后经过重生的安全感,推动我们再次上升。

关于中年之惑,你有哪些看法呢?

感谢收听,我们下期再见!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,也欢迎订阅胡峰老师的专栏《程序员进阶攻略》,获得更多关于持续成长的经验。

作者简介

胡峰,TGO鲲鹏会会员,京东成都研究院技术专家,目前承担京东咚咚产品线技术架构工作,专注于 Java 后端分布式系统技术架构相关领域。除了技术工作外,近年来也开始领导研究院技术委员会,负责人才识别,晋升选拔,关注人才梯队层次建设和个人进阶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