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 可视化:一种更为直观的沟通方式

作为一个程序员,在这个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,我们唯有不断学习,才能保证自己不为时代所抛弃。那你是怎么跟上技术发展步伐的呢?

就个人经验而言,我会关注一些技术网站,最典型的就是 InfoQ。这样,我可以快速了解到技术发展的动向,比如,什么时候出了个新东西、哪个项目又有了重大的更新、某些技术有了哪些新的应用场景等等。

另外,我还有一种更系统地了解新知识的方式:ThoughtWorks 技术雷达。之所以我很喜欢这种方式,因为它是“可视化”的。

什么是技术雷达?

ThoughtWorks 技术雷达是由 ThoughtWorks 技术咨询委员会(Technology Advisory Board)编写的一份技术趋势报告,每6个月发布一次。ThoughtWorks 的项目多样性足够丰富,所以它能够发现诸多技术趋势。因此,相比于行业中其它的预测报告,技术雷达更加具体,更具可操作性。

ThoughtWorks 是我的老东家,所以,我在接触技术雷达的时间很早。我在2013年就已经开始与人讨论微服务,并在项目中尝试使用 Docker,而这一切信息的来源都是技术雷达。不过,我这里想和你讨论并不是技术雷达到底有多优秀,而是带你看看技术雷达这种组织知识的可视化形式。-

(图片来源:ThoughtWorks 技术雷达

技术雷达用来追踪技术,在雷达图的术语里,每一项技术表示为一个 blip,也就是雷达上的一个光点。

然后用两个分类元素组织这些 blip:象限(quadrant)和圆环(ring),其中,象限表示一个 blip 的种类,目前有四个种类:技术、平台、工具,还有语言与框架。

圆环表示一个 blip 在技术采纳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,目前这个生命周期包含四个阶段:采用(Adopt)、试验(Trial)、评估(Assess)和暂缓(Hold)。

每次技术雷达发布之后,我会特别关注一下“采用”“暂缓”两项。

“采用”表示强烈推荐,我会去对比一下自己在实际应用中是否用到了,比如,在2018年11月的技术雷达中,事件风暴(Event Storming)放到了“采用”中,如果你还不了解 事件风暴 是什么,强烈建议你点击链接了解一下。

“暂缓” 则表示新项目别再用这项技术了,这会给我提个醒,这项技术可能已经有了更优秀的替代品,比如,Java世界中最常见的构建工具 Maven 很早就放到了“暂缓”项中,但时至今日,很多人启动新项目依然会选择 Maven,多半这些人并不了解技术趋势。

从这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,技术雷达在“采用”和“暂缓”这两项上给出的推荐,大部分是靠谱的。

至于“试验”和“评估”两项,有时间的时候,我会慢慢看,因为它们多半属于新兴技术的试验区,主要的作用是用来让我开拓视野的。

雷达图是一种很好的将知识分类组织的形式,它可以让你一目了然地看到并了解所有知识点,并根据自己的需要,决定是否深入了解。

所以,我的前同事们借鉴了这个形式,做出了一个程序员的读书雷达,将程序员的应该阅读的书籍做了一个整理。- - (图片来源:ThoughtWorks读书雷达

事实上,这种将内容通过可视化方式的组织起来的形式非常好用,ThoughtWorks 鼓励每个组织都建立自己的知识雷达,甚至提供了一个工具辅助你将雷达图构建出来。

在我看来,雷达图不仅仅适用于组织,也可以适用于团队。

我也曾经按照雷达图的方式将自己的团队用到的技术组织起来。把最需要了解的技术必须放在内环,比如:一个 Java 项目。我会要求程序员了解 Java,向外扩展的就是你在这个团队内工作会逐渐接触到的技术,比如,像 Docker 这种与部署相关的知识。至于最外面一层,就是被我们放弃掉的技术,比如,Maven。

这样一来,团队成员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团队中所用的技术。当有新人加入团队时,这个雷达可以帮助新人迅速地抓住重点,他的学习路径就是从内环向外学习。所以,我也推荐你打造自己团队的技术雷达。

构建技术雷达- 构建雷达的程序库

你是否想过,为什么雷达图的形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知识呢?因为人的大脑更擅长处理图像。

可视化的优势

在远古时代,人脑处理的内容大多是图像,比如,哪里有新的果实,哪里猛兽出没,文字则是很久之后才产生的。现在普遍的一种说法是,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,许多文明才刚刚发展出书写系统,相比于人类的历史来说,这几乎是微不足道的。

就人脑的进化而言,处理图像的速度远远快于处理文字,所以,有“一图胜千言”的说法。

通过创建图像、图标或动画等进行信息交流的形式,就是可视化(Visualization)。可视化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,我们最常用的应该是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。

我在“你的工作可以用数字衡量吗”这篇文章里说过,我上班第一件事是“看”数字,这就是典型的数据可视化,而上面介绍的技术雷达,就属于信息可视化。

很多做软件的人习惯于用文字进行沟通,一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,需要编写各种文档,但并不是所有的场景,文字都是好的沟通方式,所以,也会有很多人尝试着将可视化应用在软件开发过程中。

估计大多数程序员最熟悉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流程图,如果你做过软件设计,可能还听说过 UML(统一建模语言,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)。如果使用得当,这种方式会极大地提高表达的准确性,降低其他人理解的门槛。

在日常工作中,你最熟悉的可视化方式,大概就是在纸上或白板上画的图。以我的经验看,很多人画这个图太随意,如果你也是这样,我给你一个建议,先写字后画框,这样图会显得整洁一些。

什么是看板?

我们再来看一个实践,这就是将“可视化”应用在工作中的典型案例:看板。

看板,是一种项目管理工具,它将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变得可视化。这个实践来自精益生产,前面讲精益创业时,我给介绍了“精益”这个来自丰田公司的管理理念。精益的理念在软件行业已经非常流行了,很多软件开发实践都是从“精益”而来,看板就是其中之一。

看板属于那种几乎是看一眼就知道怎么用的实践。它将工作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,然后,把分解出来的工作做成一张卡片,根据当前状态放置到不同的阶段中。如果你采用了我们专栏之前讲过的用户故事,那么每个用户故事就是一张卡片。

在实际工作中,每当一个工作完成之后,它就可以挪到下一个阶段,工作怎么算完成就是由我们前面提到的 DoD 来决定的。

当然,要用好看板,还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。比如,用不同颜色的卡表示不同类型的工作,给每个人一个头像,增添一些乐趣。

看板可以帮助你一眼看出许多问题,比如,你的团队中有5个人,却有8个正在进行的任务,那一定是有问题的。因为一个人多线程工作,效果不会好。用“精益”的术语来说,我们应该限制 WIP(Work-In-Progress);再有,如果待开发的卡最多,那就证明现在的瓶颈在于开发,而不是其它阶段。

运用看板的方式,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:使用实体墙还是电子墙。实体墙不难理解,就是找一面墙把看板做出来。现在有很多公司专门在做协同办公软件,其中的项目管理部分用到的就是看板理念,这就是电子墙的由来。

关于这点,顺便说一下我的建议,如果你的团队是在一起工作的,请考虑使用实体墙,除非你的办公空间实在太小。因为它可以方便地调整,也可以当作站会的集合地点,还可以让别人看见你们的工作或是问题,这样做的最大优势在于增强了人与人的互动。

电子墙的优势在于,随处可访问、数据不会丢失、便于统计等等,但每次访问它,都需要专门打开电脑,还是比较麻烦的。一种将二者结合的办法是,使用一个大电视,专门用来展示电子墙。

总之,看板就是要让工作在大家面前展现出来。

总结时刻

我给你介绍了一种结构化学习新知识的方式:技术雷达。

技术雷达就是一种将技术信息组织起来的方式。它通过将技术按照“象限”和“圆环”两个维度进行分类,让人可以直观地看到并理解不同的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。

雷达图是一种很好的形式,不仅可以用在组织技术,还可以用来组织其它信息,比如,读书雷达。每个公司都可以利用雷达图的形式组织自己所有的技术,每个团队也可以利用雷达图的形式组织自己团队用到的技术,这样,方便团队成员结构化地理解用到技术,也方便新人的学习。

雷达图实际上是一种可视化的方法,人脑对于图像处理速度更快,因此,可视化是改善沟通的一种方式。大多数软件过程习惯采用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达,对于“可视化”利用的还不够。当然,还是有一些利用“可视化”的方法,比如,流程图、UML 等。

最后,我给你介绍了一个利用可视化进行信息沟通的实践:看板。看板把工作分成了几个不同的阶段,在看板上对应不同的列,然后,每个任务作为一张卡贴在上面。每完成一张卡,就把这张卡挪到下一个阶段。

看板可以帮你发现许多问题,比如,当前进展是否合适,是否有人同时在做很多的事,发现当前工作的瓶颈等等。

如果今天的内容你只能记住一件事,那请记住:多尝试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沟通。

最后,我想请你思考一下,你在工作中,有哪些用到可视化方法解决沟通问题的场景?欢迎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。

感谢阅读,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,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