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我是孔令飞。今天我们来聊聊开发应用必须要做的那些事儿。
应用开发是软件开发工程师最核心的工作。在我这 7 年的 Go 开发生涯中,我构建了大大小小不下 50 个后端应用,深谙其中的痛点,比如:
想要解决上面这些问题,一个比较好的思路是:找出相同的功能,然后用一种优雅的方式去实现它,并通过 Go 包的形式,供所有的服务使用。
如果你也面临这些问题,并且正在寻找解决方法,那么你可以认真学习今天这一讲。我会带你找出服务的通用功能,并给出优雅的构建方式,帮助你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问题。在提高开发效率的同时,也能提高你的代码质量。
接下来,我们先来分析并找出 Go 服务通用的功能。
我们目前见到的 Go 后端服务,基本上可以分为 API 服务和非 API 服务两类。
对于 API 服务和非 API 服务来说,它们的启动流程基本一致,都可以分为三步:
如下图所示:
图中,命令行程序、命令行参数解析和配置文件解析,是所有服务都需要具备的功能,这些功能有机结合到一起,共同构成了应用框架。
所以,我们要构建的任何一个应用程序,至少要具备命令行程序、命令行参数解析和配置文件解析这 3 种功能。
另外,上述 3 类功能跟业务关系不大,可以抽象成一个统一的框架。应用初始化、创建 API/非 API 服务、启动服务,跟业务联系比较紧密,难以抽象成一个统一的框架。
这里,我通过讲解 iam-apiserver 的应用构建方式,来给你讲解下如何构建应用。iam-apiserver 程序的 main 函数位于 apiserver.go 文件中,其构建代码可以简化为:
import (
...
"github.com/marmotedu/iam/internal/apiserver"
"github.com/marmotedu/iam/pkg/app"
)
func main() {
...
apiserver.NewApp("iam-apiserver").Run()
}
const commandDesc = `The IAM API server validates and configures data ...`
// NewApp creates a App object with default parameters.
func NewApp(basename string) *app.App {
opts := options.NewOptions()
application := app.NewApp("IAM API Server",
basename,
app.WithOptions(opts),
app.WithDescription(commandDesc),
app.WithDefaultValidArgs(),
app.WithRunFunc(run(opts)),
)
return application
}
func run(opts *options.Options) app.RunFunc {
return func(basename string) error {
log.Init(opts.Log)
defer log.Flush()
cfg, err := config.CreateConfigFromOptions(opts)
if err != nil {
return err
}
return Run(cfg)
}
}
可以看到,我们是通过调用包 github.com/marmotedu/iam/pkg/app
来构建应用的。也就是说,我们将构建应用的功能抽象成了一个 Go 包,通过 Go 包可以提高代码的封装性和复用性。iam-authz-server 和 iam-pump 组件也都是通过 github.com/marmotedu/iam/pkg/app
来构建应用的。
构建应用的流程也很简单,只需要创建一个 application 实例即可:
opts := options.NewOptions()
application := app.NewApp("IAM API Server",
basename,
app.WithOptions(opts),
app.WithDescription(commandDesc),
app.WithDefaultValidArgs(),
app.WithRunFunc(run(opts)),
)
在创建应用实例时,我传入了下面这些参数。
创建应用时,你还可以根据需要来配置应用实例,比如 iam-apiserver 组件在创建应用时,指定了 WithDefaultValidArgs
来校验命令行非选项参数的默认校验逻辑。
可以看到,iam-apiserver 通过简单的几行代码,就创建出了一个应用。之所以这么方便,是因为应用框架的构建代码都封装在了 github.com/marmotedu/iam/pkg/app
包中。接下来,我们来重点看下 github.com/marmotedu/iam/pkg/app
包是如何实现的。为了方便描述,我在下文中统称为 App 包。
我们先来看下 App 包目录下的文件:
[colin@dev iam]$ ls pkg/app/
app.go cmd.go config.go doc.go flag.go help.go options.go
pkg/app
目录下的 5 个主要文件是 app.go、cmd.go、config.go、flag.go、options.go,分别实现了应用程序框架中的应用、命令行程序、命令行参数解析、配置文件解析和命令行选项 5 个部分,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:
我再来解释下这张图。应用由命令行程序、命令行参数解析、配置文件解析三部分组成,命令行参数解析功能通过命令行选项来构建,二者通过接口解耦合:
type CliOptions interface {
// AddFlags adds flags to the specified FlagSet object.
// AddFlags(fs *pflag.FlagSet)
Flags() (fss cliflag.NamedFlagSets)
Validate() []error
}
通过接口,应用可以定制自己独有的命令行参数。接下来,我们再来看下如何具体构建应用的每一部分。
APP 包提供了 NewApp 函数来创建一个应用:
func NewApp(name string, basename string, opts ...Option) *App {
a := &App{
name: name,
basename: basename,
}
for _, o := range opts {
o(a)
}
a.buildCommand()
return a
}
NewApp 中使用了设计模式中的选项模式,来动态地配置 APP,支持 WithRunFunc、WithDescription、WithValidArgs 等选项。
这一步,我们会使用 Cobra 包来构建应用的命令行程序。
NewApp 最终会调用 buildCommand 方法来创建 Cobra Command 类型的命令,命令的功能通过指定 Cobra Command 类型的各个字段来实现。通常可以指定:Use、Short、Long、SilenceUsage、SilenceErrors、RunE、Args 等字段。
在 buildCommand 函数中,也会根据应用的设置添加不同的命令行参数,例如:
if !a.noConfig {
addConfigFlag(a.basename, namedFlagSets.FlagSet("global"))
}
上述代码的意思是:如果我们设置了 noConfig=false
,那么就会在命令行参数 global 分组中添加以下命令行选项:
-c, --config FILE Read configuration from specified FILE, support JSON, TOML, YAML, HCL, or Java properties formats.
为了更加易用和人性化,命令还具有如下 3 个功能。
-h/--help
时,输出的帮助信息。通过 cmd.SetHelpFunc
函数可以指定帮助信息。cmd.SetUsageFunc
函数,可以指定使用信息。如果不想每次输错命令打印一大堆 usage 信息,你可以通过设置 SilenceUsage: true
来关闭掉 usage。verflag.AddFlags
可以指定版本信息。例如,App 包通过 github.com/marmotedu/component-base/pkg/version
指定了以下版本信息:$ ./iam-apiserver --version
gitVersion: v0.3.0
gitCommit: ccc31e292f66e6bad94efb1406b5ced84e64675c
gitTreeState: dirty
buildDate: 2020-12-17T12:24:37Z
goVersion: go1.15.1
compiler: gc
platform: linux/amd64
$ ./iam-apiserver --version=raw
version.Info{GitVersion:"v0.3.0", GitCommit:"ccc31e292f66e6bad94efb1406b5ced84e64675c", GitTreeState:"dirty", BuildDate:"2020-12-17T12:24:37Z", GoVersion:"go1.15.1", Compiler:"gc", Platform:"linux/amd64"}
接下来,再来看下应用需要实现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,也就是命令行参数解析。
App 包在构建应用和执行应用两个阶段来实现命令行参数解析。
我们先看构建应用这个阶段。App 包在 buildCommand 方法中通过以下代码段,给应用添加了命令行参数:
var namedFlagSets cliflag.NamedFlagSets
if a.options != nil {
namedFlagSets = a.options.Flags()
fs := cmd.Flags()
for _, f := range namedFlagSets.FlagSets {
fs.AddFlagSet(f)
}
...
}
if !a.noVersion {
verflag.AddFlags(namedFlagSets.FlagSet("global"))
}
if !a.noConfig {
addConfigFlag(a.basename, namedFlagSets.FlagSet("global"))
}
globalflag.AddGlobalFlags(namedFlagSets.FlagSet("global"), cmd.Name())
namedFlagSets 中引用了 Pflag 包,上述代码先通过 a.options.Flags()
创建并返回了一批 FlagSet,a.options.Flags()
函数会将 FlagSet 进行分组。通过一个 for 循环,将 namedFlagSets 中保存的 FlagSet 添加到 Cobra 应用框架中的 FlagSet 中。
buildCommand 还会根据应用的配置,选择性添加一些 flag。例如,在 global 分组下添加 --version
和 --config
选项。
执行 -h
打印命令行参数如下:
..
Usage:
iam-apiserver [flags]
Generic flags:
--server.healthz Add self readiness check and install /healthz router. (default true)
--server.max-ping-count int The max number of ping attempts when server failed to startup. (default 3)
...
Global flags:
-h, --help help for iam-apiserver
--version version[=true] Print version information and quit.
这里有两个技巧,你可以借鉴。
第一个技巧,将 flag 分组。
一个大型系统,可能会有很多个 flag,例如 kube-apiserver 就有 200 多个 flag,这时对 flag 分组就很有必要了。通过分组,我们可以很快地定位到需要的分组及该分组具有的标志。例如,我们想了解 MySQL 有哪些标志,可以找到 MySQL 分组:
Mysql flags:
--mysql.database string
Database name for the server to use.
--mysql.host string
MySQL service host address. If left blank, the following related mysql options will be ignored. (default "127.0.0.1:3306")
--mysql.log-mode int
Specify gorm log level. (default 1)
...
第二个技巧,flag 的名字带有层级关系。这样不仅可以知道该 flag 属于哪个分组,而且能够避免重名。例如:
$ ./iam-apiserver -h |grep host
--mysql.host string MySQL service host address. If left blank, the following related mysql options will be ignored. (default "127.0.0.1:3306")
--redis.host string Hostname of your Redis server. (default "127.0.0.1")
对于 MySQL 和 Redis, 都可以指定相同的 host 标志,通过 --mysql.host
也可以知道该 flag 隶属于 mysql 分组,代表的是 MySQL 的 host。
我们再看应用执行阶段。这时会通过 viper.Unmarshal,将配置 Unmarshal 到 Options 变量中。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 Options 变量中的值,来执行后面的业务逻辑。
我们传入的 Options 是一个实现了 CliOptions 接口的结构体变量,CliOptions 接口定义为:
type CliOptions interface {
Flags() (fss cliflag.NamedFlagSets)
Validate() []error
}
因为 Options 实现了 Validate 方法,所以我们就可以在应用框架中调用 Validate 方法来校验参数是否合法。另外,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代码,来判断选项是否可补全和打印:如果可以补全,则补全选项;如果可以打印,则打印选项的内容。实现代码如下:
func (a *App) applyOptionRules() error {
if completeableOptions, ok := a.options.(CompleteableOptions); ok {
if err := completeableOptions.Complete(); err != nil {
return err
}
}
if errs := a.options.Validate(); len(errs) != 0 {
return errors.NewAggregate(errs)
}
if printableOptions, ok := a.options.(PrintableOptions); ok && !a.silence {
log.Infof("%v Config: `%s`", progressMessage, printableOptions.String())
}
return nil
}
通过配置补全,可以确保一些重要的配置项具有默认值,当这些配置项没有被配置时,程序也仍然能够正常启动。一个大型项目,有很多配置项,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配置项都进行配置。所以,给重要配置项设置默认值,就显得很重要了。
这里,我们来看下 iam-apiserver 提供的 Validate 方法:
func (s *ServerRunOptions) Validate() []error {
var errs []error
errs = append(errs, s.GenericServerRunOptions.Validate()...)
errs = append(errs, s.GrpcOptions.Validate()...)
errs = append(errs, s.InsecureServing.Validate()...)
errs = append(errs, s.SecureServing.Validate()...)
errs = append(errs, s.MySQLOptions.Validate()...)
errs = append(errs, s.RedisOptions.Validate()...)
errs = append(errs, s.JwtOptions.Validate()...)
errs = append(errs, s.Log.Validate()...)
errs = append(errs, s.FeatureOptions.Validate()...)
return errs
}
可以看到,每个配置分组,都实现了 Validate()
函数,对自己负责的配置进行校验。通过这种方式,程序会更加清晰。因为只有配置提供者才更清楚如何校验自己的配置项,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将配置的校验放权给配置提供者(分组)。
在 buildCommand 函数中,通过addConfigFlag调用,添加了 -c, --config FILE
命令行参数,用来指定配置文件:
addConfigFlag(a.basename, namedFlagSets.FlagSet("global"))
addConfigFlag函数代码如下:
func addConfigFlag(basename string, fs *pflag.FlagSet) {
fs.AddFlag(pflag.Lookup(configFlagName))
viper.AutomaticEnv()
viper.SetEnvPrefix(strings.Replace(strings.ToUpper(basename), "-", "_", -1))
viper.SetEnvKeyReplacer(strings.NewReplacer(".", "_", "-", "_"))
cobra.OnInitialize(func() {
if cfgFile != "" {
viper.SetConfigFile(cfgFile)
} else {
viper.AddConfigPath(".")
if names := strings.Split(basename, "-"); len(names) > 1 {
viper.AddConfigPath(filepath.Join(homedir.HomeDir(), "."+names[0]))
}
viper.SetConfigName(basename)
}
if err := viper.ReadInConfig(); err != nil {
_, _ = fmt.Fprintf(os.Stderr, "Error: failed to read configuration file(%s): %v\n", cfgFile, err)
os.Exit(1)
}
})
}
addConfigFlag 函数中,指定了 Cobra Command 在执行命令之前,需要做的初始化工作:
func() {
if cfgFile != "" {
viper.SetConfigFile(cfgFile)
} else {
viper.AddConfigPath(".")
if names := strings.Split(basename, "-"); len(names) > 1 {
viper.AddConfigPath(filepath.Join(homedir.HomeDir(), "."+names[0]))
}
viper.SetConfigName(basename)
}
if err := viper.ReadInConfig(); err != nil {
_, _ = fmt.Fprintf(os.Stderr, "Error: failed to read configuration file(%s): %v\n", cfgFile, err)
os.Exit(1)
}
}
上述代码实现了以下功能:
上面,我们给应用添加了配置文件的命令行参数,并设置在命令执行前,读取配置文件。在命令执行时,会将配置文件中的配置项和命令行参数绑定,并将 Viper 的配置 Unmarshal 到传入的 Options 中:
if !a.noConfig {
if err := viper.BindPFlags(cmd.Flags()); err != nil {
return err
}
if err := viper.Unmarshal(a.options); err != nil {
return err
}
}
Viper 的配置是命令行参数和配置文件配置 merge 后的配置。如果在配置文件中指定了 MySQL 的 host 配置,并且也同时指定了 --mysql.host
参数,则会优先取命令行参数设置的值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于 YAML 格式的分级方式,配置项是通过点号 .
来分级的。
至此,我们已经成功构建了一个优秀的应用框架,接下来我们看下这个应用框架具有哪些优点吧。
借助 Cobra 自带的能力,构建出的应用天然具备帮助信息、使用信息、子命令、子命令自动补全、非选项参数校验、命令别名、PreRun、PostRun 等功能,这些功能对于一个应用来说是非常有用的。
Cobra 可以集成 Pflag,通过将创建的 Pflag FlagSet 绑定到 Cobra 命令的 FlagSet 中,使得 Pflag 支持的标志能直接集成到 Cobra 命令中。集成到命令中有很多好处,例如:cobra -h
可以打印出所有设置的 flag,Cobra Command 命令提供的 GenBashCompletion 方法,可以实现命令行选项的自动补全。
通过 viper.BindPFlags 和 viper.ReadInConfig 函数,可以统一配置文件、命令行参数的配置项,使得应用的配置项更加清晰好记。面对不同场景可以选择不同的配置方式,使配置更加灵活。例如:配置 HTTPS 的绑定端口,可以通过 --secure.bind-port
配置,也可以通过配置文件配置(命令行参数优先于配置文件):
secure:
bind-port: 8080
可以通过 viper.GetString("secure.bind-port")
这类方式获取应用的配置,获取方式更加灵活,而且全局可用。
将应用框架的构建方法实现成了一个 Go 包,通过 Go 包可以提高应用构建代码的封装性和复用性。
当然,你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构建你的应用程序。比如,我就见过很多开发者使用如下方式来构建应用:直接在 main.go
文件中通过 gopkg.in/yaml.v3
包解析配置,通过 Go 标准库的 flag 包简单地添加一些命令行参数,例如--help
、--config
、--version
。
但是,在你自己独立构建应用程序时,很可能会踩这么 3 个坑:
在我看来,对于小的应用,自己根据需要构建没什么问题,但是对于一个大型项目的话,还是在应用开发之初,就采用一些功能多、扩展性强的优秀包。这样,以后随着应用的迭代,可以零成本地进行功能添加和扩展,同时也能体现我们的专业性和技术深度,提高代码质量。
如果你有特殊需求,一定要自己构建应用框架,那么我有以下几个建议:
-h
打印帮助信息;-v
打印应用程序的版本;-c
支持指定配置文件的路径。--secure.bind-port
这样的长选项,通过选项名字,就可以知道选项的作用。yaml
格式,yaml
格式的配置文件,能支持复杂的配置,还清晰易读。一个应用框架由命令、命令行参数解析、配置文件解析 3 部分功能组成,我们可以通过 Cobra 来构建命令,通过 Pflag 来解析命令行参数,通过 Viper 来解析配置文件。一个项目,可能包含多个应用,这些应用都需要通过 Cobra、Viper、Pflag 来构建。为了不重复造轮子,简化应用的构建,我们可以将这些功能实现为一个 Go 包,方便直接调用构建应用。
IAM 项目的应用都是通过 github.com/marmotedu/iam/pkg/app
包来构建的,在构建时,调用 App 包提供的 NewApp 函数,来构建一个应用:
func NewApp(basename string) *app.App {
opts := options.NewOptions()
application := app.NewApp("IAM API Server",
basename,
app.WithOptions(opts),
app.WithDescription(commandDesc),
app.WithDefaultValidArgs(),
app.WithRunFunc(run(opts)),
)
return application
}
在构建应用时,只需要提供应用简短/详细描述、应用二进制文件名称和命令行选项即可。App 包会根据 Options 提供的 Flags()
方法,来给应用添加命令行选项。命令行选项中提供了 -c, --config
选项来指定配置文件,App 包也会加载并解析这个配置文件,并将配置文件和命令行选项相同配置项进行 Merge,最终将配置项的值保存在传入的 Options 变量中,供业务代码使用。
最后,如果你想自己构建应用,我给出了一些我的建议:设计一个清晰易读、易扩展的应用框架;支持一些常见的选项,例如 -h
, -v
, -c
等;如果应用的命令行选项比较多,建议使用 --secure.bind-port
这样的长选项。
欢迎你在留言区与我交流讨论。当然了,你也可以把这一讲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,他们的一些想法或许会让你有更大的收获。我们下一讲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