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第[20]和[21]篇文章中,我和你介绍了 InnoDB 的间隙锁、next-key lock,以及加锁规则。在这两篇文章的评论区,出现了很多高质量的留言。我觉得通过分析这些问题,可以帮助你加深对加锁规则的理解。
所以,我就从中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,构成了今天这篇答疑文章的主题,即:用动态的观点看加锁。
为了方便你理解,我们再一起复习一下加锁规则。这个规则中,包含了两个“原则”、两个“优化”和一个“bug”:
接下来,我们的讨论还是基于下面这个表 t:
CREATE TABLE `t` (
`id` int(11) NOT NULL,
`c` int(11) DEFAULT NULL,
`d` int(11) DEFAULT NULL,
PRIMARY KEY (`id`),
KEY `c` (`c`)
) ENGINE=InnoDB;
insert into t values(0,0,0),(5,5,5),
(10,10,10),(15,15,15),(20,20,20),(25,25,25);
有同学对“等值查询”提出了疑问:等值查询和“遍历”有什么区别?为什么我们文章的例子里面,where 条件是不等号,这个过程里也有等值查询?
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例子,分析一下这条查询语句的加锁范围:
begin;
select * from t where id>9 and id<12 order by id desc for update;
利用上面的加锁规则,我们知道这个语句的加锁范围是主键索引上的 (0,5]、(5,10] 和 (10, 15)。也就是说,id=15 这一行,并没有被加上行锁。为什么呢?
我们说加锁单位是 next-key lock,都是前开后闭区间,但是这里用到了优化 2,即索引上的等值查询,向右遍历的时候 id=15 不满足条件,所以 next-key lock 退化为了间隙锁 (10, 15)。
但是,我们的查询语句中 where 条件是大于号和小于号,这里的“等值查询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?
要知道,加锁动作是发生在语句执行过程中的,所以你在分析加锁行为的时候,要从索引上的数据结构开始。这里,我再把这个过程拆解一下。
如图 1 所示,是这个表的索引 id 的示意图。
图 1 索引 id 示意图
也就是说,在执行过程中,通过树搜索的方式定位记录的时候,用的是“等值查询”的方法。
与上面这个例子对应的,是 @发条橙子同学提出的问题:下面这个语句的加锁范围是什么?
begin;
select id from t where c in(5,20,10) lock in share mode;
这条查询语句里用的是 in,我们先来看这条语句的 explain 结果。
图 2 in 语句的 explain 结果
可以看到,这条 in 语句使用了索引 c 并且 rows=3,说明这三个值都是通过 B+ 树搜索定位的。
在查找 c=5 的时候,先锁住了 (0,5]。但是因为 c 不是唯一索引,为了确认还有没有别的记录 c=5,就要向右遍历,找到 c=10 才确认没有了,这个过程满足优化 2,所以加了间隙锁 (5,10)。
同样的,执行 c=10 这个逻辑的时候,加锁的范围是 (5,10] 和 (10,15);执行 c=20 这个逻辑的时候,加锁的范围是 (15,20] 和 (20,25)。
通过这个分析,我们可以知道,这条语句在索引 c 上加的三个记录锁的顺序是:先加 c=5 的记录锁,再加 c=10 的记录锁,最后加 c=20 的记录锁。
你可能会说,这个加锁范围,不就是从 (5,25) 中去掉 c=15 的行锁吗?为什么这么麻烦地分段说呢?
因为我要跟你强调这个过程:这些锁是“在执行过程中一个一个加的”,而不是一次性加上去的。
理解了这个加锁过程之后,我们就可以来分析下面例子中的死锁问题了。
如果同时有另外一个语句,是这么写的:
select id from t where c in(5,20,10) order by c desc for update;
此时的加锁范围,又是什么呢?
我们现在都知道间隙锁是不互锁的,但是这两条语句都会在索引 c 上的 c=5、10、20 这三行记录上加记录锁。
这里你需要注意一下,由于语句里面是 order by c desc, 这三个记录锁的加锁顺序,是先锁 c=20,然后 c=10,最后是 c=5。
也就是说,这两条语句要加锁相同的资源,但是加锁顺序相反。当这两条语句并发执行的时候,就可能出现死锁。
关于死锁的信息,MySQL 只保留了最后一个死锁的现场,但这个现场还是不完备的。
有同学在评论区留言到,希望我能展开一下怎么看死锁。现在,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上面这个例子的死锁现场。
图 3 是在出现死锁后,执行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命令得到的部分输出。这个命令会输出很多信息,有一节 LATESTDETECTED DEADLOCK,就是记录的最后一次死锁信息。
图 3 死锁现场
我们来看看这图中的几个关键信息。
test
.t
,说明在等的是表 t 的索引 c 上面的锁;test
.t
表示锁是在表 t 的索引 c 上;从上面这些信息中,我们就知道:
因此导致了死锁。这里,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:
看完死锁,我们再来看一个锁等待的例子。
在第 21 篇文章的评论区,@Geek_9ca34e 同学做了一个有趣验证,我把复现步骤列出来:
图 4 delete 导致间隙变化
可以看到,由于 session A 并没有锁住 c=10 这个记录,所以 session B 删除 id=10 这一行是可以的。但是之后,session B 再想 insert id=10 这一行回去就不行了。
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此时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的结果,看看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提示。锁信息是在这个命令输出结果的 TRANSACTIONS 这一节。你可以在文稿中看到这张图片
图 5 锁等待信息
我们来看几个关键信息。
test
.t
,表示这个语句被锁住是因为表 t 主键上的某个锁。因此,我们就知道了,由于 delete 操作把 id=10 这一行删掉了,原来的两个间隙 (5,10)、(10,15)变成了一个 (5,15)。
说到这里,你可以联合起来再思考一下这两个现象之间的关联:
也就是说,所谓“间隙”,其实根本就是由“这个间隙右边的那个记录”定义的。
看过了 insert 和 delete 的加锁例子,我们再来看一个 update 语句的案例。在留言区中 @信信 同学做了这个试验:
图 6 update 的例子
你可以自己分析一下,session A 的加锁范围是索引 c 上的 (5,10]、(10,15]、(15,20]、(20,25] 和 (25,supremum]。
注意:根据 c>5 查到的第一个记录是 c=10,因此不会加 (0,5] 这个 next-key lock。
之后 session B 的第一个 update 语句,要把 c=5 改成 c=1,你可以理解为两步:
按照我们上一节说的,索引 c 上 (5,10) 间隙是由这个间隙右边的记录,也就是 c=10 定义的。所以通过这个操作,session A 的加锁范围变成了图 7 所示的样子:
图 7 session B 修改后, session A 的加锁范围
好,接下来 session B 要执行 update t set c = 5 where c = 1 这个语句了,一样地可以拆成两步:
第一步试图在已经加了间隙锁的 (1,10) 中插入数据,所以就被堵住了。
今天这篇文章,我用前面[第 20]和[第 21 篇]文章评论区的几个问题,再次跟你复习了加锁规则。并且,我和你重点说明了,分析加锁范围时,一定要配合语句执行逻辑来进行。
在我看来,每个想认真了解 MySQL 原理的同学,应该都要能够做到:通过 explain 的结果,就能够脑补出一个 SQL 语句的执行流程。达到这样的程度,才算是对索引组织表、索引、锁的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。你同样也可以用这个方法,来验证自己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。
在分析这些加锁规则的过程中,我也顺便跟你介绍了怎么看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输出结果中的事务信息和死锁信息,希望这些内容对你以后分析现场能有所帮助。
老规矩,即便是答疑文章,我也还是要留一个课后问题给你的。
上面我们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点:所谓“间隙”,其实根本就是由“这个间隙右边的那个记录”定义的。
那么,一个空表有间隙吗?这个间隙是由谁定义的?你怎么验证这个结论呢?
你可以把你关于分析和验证方法写在留言区,我会在下一篇文章的末尾和你讨论这个问题。感谢你的收听,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。
我在上一篇文章最后留给的问题,是分享一下你关于业务监控的处理经验。
在这篇文章的评论区,很多同学都分享了不错的经验。这里,我就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留言,和你分享吧: